电影小姐
导演:
鲍勃·福斯
演员:
丽莎·明奈利,麦克尔·约克,赫尔穆特·格里姆,乔尔·格雷,弗里茨·维伯,马里莎·贝伦森,伊丽莎白·诺伊曼-菲特尔,海伦·维塔,西格丽德·冯·里希特霍芬

更新:2024-04-17 08:58

首映:1972-02-13(美国)

年代:1972

时长:124分钟

语言:英语,德语,希伯来语

评分:8.9

观看数:72213

热播指数:158

来源网:丝路在线影院

《歌厅》——绝非你所认识的音乐电影

9.2
又一部教科书级的电影 一方面因为他诞生的时间早所以之后的之后人类只需模仿即可 他可算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之一吧 碑多只能之一 早就能竖碑晚了的大多在背碑 何其悲哀 可背的人都不在乎且满心欢喜 的确 他们能背已是祖上积德 一方面里面有的许多现在再也没有 进化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 有的地方越来越糟可能是要让位于某日会踏上王位的新宠 但多久 至少当世人都不会知晓 特别喜欢和好奇舞台上的调度一切都浑然天成 这点空间玩得好开心啊 剪辑是神 穿插、过渡、加叠 可剩则剩 可过则过 不要废话 有屁才放

电影版和音乐剧版挺不一样的,带私心地说,可能音乐剧版完整度会高一些,电影看起来不带劲儿。不过电影版获了那么多奖,只能说我欣赏水平不够了。
我的口味比较清淡,所以一开始歌厅主持人和演员们过份艳冶的化妆就给我造成了心理阴影。
总的来说,片子有一种割裂的感觉,像用不同花样的布块拼起来一样,未必不美,就是有些诡异。
把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放在纳粹德国上演,但并没有很突出时代背景对主角们的影响,年份只在配角小白脸和富家女的故事里比较有意义。另外就是用一些歌舞来讽刺了一下。
歌舞和故事比较分离,去掉歌舞完全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当然歌舞素质不错,例如动听的maybe this time(女主角抒情,感觉给屌丝听还挺励志)和tomorrow belongs to me(纳粹青年唱的,反映他们的狂热), 诙谐讽刺的一些歌像那首钱,那首3p还有If You Could See Her(和猿猴唱的),都挺有意思。
男主角不好看,不能红也是正常的。

還是忍不住想來做個長評,純屬個人意見,請大家不要介意。
在馬來西亞看了同名的舞台劇版本,發現與電影的故事有著蠻大的差異。無論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還是演員的個性。
舞台劇版,可能是演員演技過於表面,我看不到男主角之間的感情,少了那種情感的細膩。劇裡的男女配角,變成了男主角的包租婆和同屋房客,因為德國排猶,包租婆放棄了是猶太人的房客,選擇了生存。男主知道納粹即將控制德國,所以想要帶著sally離開,sally卻不想放棄自己想要當女演員的夢想,選擇不走。最後

百老汇与好莱坞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密,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众多成功的音乐剧被好莱坞搬上银屏,最后的成果则是良莠不齐。其中,于1972年上映的电影《歌厅》(Cabaret)是成功改编作品的代表之一。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次年奥斯卡最大赢家,虽然最佳影片奖最终被《教父》摘得,但《教父》最终只获得了三个奖项。而《歌厅》最终赢得1973年奥斯卡奖项十项大奖提名中的八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配角。追平了原音乐剧的获奖记录——1967年托尼奖十一项提名、八项获奖(包括一项最佳音乐剧)。本文将以电影版作为素材,对这部经典的音乐剧目展开分析。
基本信息
音乐剧《歌厅》的剧本前身是1951年制作的百老汇戏剧《我是一部相机》(I Am a Camera),这两部剧作品的故事情节均基于一本英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半自传式小说——在1939年出版的《再见柏林》(Goodbye to Berlin)。小说背景为纳粹势力抬头时期的魏玛共和国,由六段有内在联系的短篇小说构成

《歌厅》——绝非你所认识的音乐电影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34159.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
8.92022中国大陆纪录片
7.31994中国台湾传记片
6.22006中国香港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