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之间

墙壁之间

课室风云,我和我的小鬼们,问题课堂,初中课堂,围墙以內,高中课堂,The Class

免费观看1080P

年代:2008 

首映:2008-09-24(法国)

时长:128分钟

语言:法语

观看量:6711

热播指数:9

豆瓣:7.7

更新:2024-04-24 20:17

剧情:
在新学期开始时,老师和学生们回到了一所普通的社区学校。面对一个即将升入一年级的新班级,法语老师兼家庭教师弗朗索瓦·贝高多(François Bégaudeau饰演)继续以坦率和有点争论的方式教学。这群14岁的学生精神活跃,经常在轻松的教室里批评马林或争吵或散布流言蜚语。马林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打断进度,解决无数琐碎的问题。这所学校是来自多个国家的移民学生的家园,随之而来的问题往往反映在课堂细节上。马林试图让学生尽可能地找到自尊,但这些善于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似乎不接受马林的话。课堂上的尖锐谈话和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敌对态度随时可能引发隐性冲突。这部电影获得了2008年戛纳金棕榈奖,由小说的原作者兼编剧François Bégaudeau主演。
展开
线路F1

图集

  • 墙壁之间 图1
  • 墙壁之间 图2
  • 墙壁之间 图3
  • 墙壁之间 图4
  • 墙壁之间 图5
  • 墙壁之间 图6
  • 墙壁之间 图7
  • 墙壁之间 图8
  • 墙壁之间 图9
  • 墙壁之间 图10

影述

《墙壁之间》言论自由下的中学课堂

http://axinlove.com/2009/05/the-class/
The Class[墙壁之间]》思辨或情绪
by @xinl.ve 090521
费里尼嘲笑影评人的时候做了一下他并擅长的数学题:假设一个影评人平均每天看两部电影,四十年的工作时间,可以看到两万八千多部电影,按胶片长度就是xx万米的胶片。他感概,“这是多么可怕的长度,几万米的影像在人脑海里晃来晃去。”,言下之意是讥讽影评人都已经被影像充填成神经质,他们的意见不值得一哂。我不是影评人,费里尼嘲笑影评人的时候,我把自己伪装成影迷。文章标签里的影评不过是个标签,非影评人的我同样遭遇了影像重叠、反复的问题。
Die Welle[浪潮]》实在离得太近,经常清洗记忆的人都不能做到完全遗忘前一部电影再开始新的一部。一样的教室、课堂,同样把大部分镜头集中在课堂上的老师和部分特别的学生身上,电影的地点从《Die》的德国搬到了《The Class[课堂]》的法国。情节、故事和主题,《Die》且要更完备、连贯和突出一些,《Class》则是在某处戛然而止,被人追捧的特殊之处在哪儿?

这世界上有两种电影都可以达到登峰造极,一种是无论如何人也无法达到的状态、情感或者是臆想,紊乱的暗流、阴沉的浮动;第二中是像dogma95那样极端追求真实,以《偷自行车的人》为顶礼膜拜的圣经拍出的已与生活浑然一体的电影,而高中课堂很明显属于后者。

我不知道在海报上写标语的人有什么毛病,现在动不动就搞一些大噱头、戏剧化的夸张的累倒众人的语言口号来哗众取宠,生怕大家不知道这个电影。记得《色戒》的标语就是什么“真爱无罪”,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又是什么伟大的爱情题材。这个电影标语也不例外,什么充饥教育制度的千尺浪,实际上在片中导演根本就没有也压根没想把自己的主观的思索或者是某些结论强加给观众。导演更多的是在提问题,是在用一种新的视角和眼光来重新看今天的法国,今天的法国高中课堂。比如关于那几个黑人对非洲杯的争论,其中一个就已经对法国产生了完全的心理认同,而更多的在文化上(那个不和朋友的妈妈吃饭)、在心理上(时刻有遣送回国的危险)都还难以产生一种认同。

《墙壁之间》被誉为“堪比《放牛班的春天》”,其实两者除了都是法国的校园题材片之外,并没有别的相似之处。
你无法在这部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影片中找到放牛班里那种理想、热情、浪漫的气质,它更多是在以纪录片的口吻,展示法国初中课堂的真实生态,尽管,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情片。
导演洛朗·康泰说:“有时虚构比纪实更加真实。”他认为在纪录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诚,面对镜头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调整和掩饰。反而在虚构角色的保护下,因为有了事不关己这个借口,人们最诚实。这部片子大抵可称作一部“戴着剧情片面具的纪录片”,片中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课堂上充满毫无顾忌的对话和即兴的反应,让当年戛纳的评委会主席西恩·潘大赞演出之神奇。
当然此片能斩获金棕榈,主要还是因为它选择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做题材。戛纳大奖历来偏好反映现实的影片。《墙壁之间》展示出法国的多种族人口和多元文化现状,课堂上的诸多争辩与冲突,皆连带着深层的社会现实。
比如,老师造句举例,顺手写下Bill一名做主语

该片场景不多,多是封闭式的内景,还有几个狭小操场的画面,因此所能施展的空间有限。就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一个年轻的群体——一群学生作为复杂社会的微缩样本,在不断的自我表达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展现了法国当下后移民时代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具象。
从影片一开始,学生们就表现出了他们的目无尊长、傲慢轻狂、不守秩序、无视校规,在这样的情形下,班主任马兰也常被学生们肆意发挥的个性整得啼笑皆非、焦头烂额、处境尴尬


赶在戛纳电影节开幕之前看了这个去年的金棕榈。感觉和看前几届的没有大区别:片子不错,但不够激动人心。

翻拣一下近几年的金棕榈:

第58届(2005年) 金棕榈奖 《孩子》(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第59届(2006年) 金棕榈奖 《风吹稻浪》 (英国,肯.罗奇)
第60届(2007年) 金棕榈奖 《四月三周两天》 (罗马尼亚,克里丝蒂安.蒙吉)
第61届(2008年) 金棕榈奖 《高中课堂》(又译《墙壁之间》)(法国,劳伦.坎迪特)


《风吹稻浪》太过平庸,就算06年的金棕榈空缺了,不论。其他三部却非常令人吃惊地有不少的共同特征:

- 低成本,小制作。
- 从小处着手,以半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底层人物折射当下社会问题。
- 对以往艺术电影的巴洛克式时间处理的反动,时间又回复到线性流逝,更强硬(生硬)地拟合现实。
- 取消色彩加工。
- 取消配乐。
……

如此等等。金棕榈的口味可见一斑。今年又会怎样呢?也应该更换一下口味了吧。


  一个让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华语传媒一定要将《Entre les murs》直译成《墙壁之间》,在英语国家纷纷称之为《The Class》的时候,我们依然坚决地不肯把这部突然大放光芒的法国片译成《课堂》,即使这样更有助于理解电影的主题。
  这种倔强地坚持让人钦佩,虽然它更有点让人无法接受,就像法国人的电影,就像《墙壁之间》本身。在追求高尚艺术和文化品味的道路上,法国人从来不肯屈尊将就。在这个以举办戛纳电影节而与奥斯卡相抗衡的国家,即使他们遭遇了21年金棕榈奖的空白也毫无怨言。2008年的这个夏天,是《墙壁之间》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这似乎是对法国电影光荣传统的又一次肯定,它所带来的荣耀直接证明了法国人的自我欣赏依然无法战胜。
  和崇尚艺术、追求自由的法国精神一样,戛纳电影节总会青睐那些热衷于反映社会问题、刻画文化冲突的艺术大片。《墙壁之间》虽然是今年戛纳的最后一部参赛影片,但它意外地超越了之前呼声很高的几个热门影片,打动了西恩•潘和那些评委们的心,更俘获了最受关注的目光

《墙壁之间》言论自由下的中学课堂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22716.html

展开

免费精选

单车少年
8.22011年比利时剧情
孩子
7.92005年比利时剧情
四百击
8.91959年法国剧情
我父我主
7.71977年意大利剧情
编剧工坊
7.22017年法国剧情
鱼缸
7.52009年英国剧情
小孩与鹰
8.61969年英国剧情
罗塞塔
8.21999年法国剧情
甜蜜十六岁
7.92002年德国剧情

法国剧情片

势不可挡
运动
第26集
2023中国大陆运动片
海豹看看
预告片
动画
9.12022韩国预告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