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电影深度解析
导演:
张猛
演员:
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刘谦,罗二羊,国永振,周逵,田雨,张亚希

观看量:39210

【钢的琴】父爱总是无言却又最禁得起锤炼

摘自2013年的北京大学网易公开课《钢的琴》——形式、语言与风格,授课人:戴锦华
(一)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所有的元素都必须和形式发生关联。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一个艺术作品就像一个洋葱头,它的皮是形式,而形式里面包着叫做内容的瓤,但不幸的是它像一个洋葱头,剥掉一层皮,下面还是一层皮。当然这是非常极端主义的说法。
在艺术作品中没有赤裸裸的形式,也没有赤裸裸的内容。任何意义、内容、情感、思想的表达,美的创造都必然是通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的。而在电影中

近年开始涌现的一批国产小成本电影, 《钢的琴》应该是能让我一直记住的一部。当开始有更多的题材和故事投射在社会转型的问题上, 《钢的琴》是这个趋势中拍得不错的一部。既有讽刺和影射,又少了一些典型文艺片的晦暗和酸涩的通病。
如果把它看作一部商业片,它又是非常文艺的。表面描述的是几个极其普通但个性强烈的小人物为一部钢琴奋斗,好赢回女儿的故事;但讽刺的是大环境下,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问题。
而且,每个构图都透射出导演不愿落入俗套的用心,每个画面都带点文艺味十足的美感。拍摄手法包括了大量比传统长镜头稍快一点的平移,和丝毫没有被东北工业场景和灰蒙蒙的冬日颜色遮掩的构图。但同时也是这些手法,让电影对东北大烟囱的刻画更深刻和批判,带出的深度让电影逃离了文艺片那些美丽但虚无的泡沫。
编排上, 电影有聪明的黑色幽默作调侃和缓冲,温情得恰到好处,并没有过度使用乏善可陈的煽情。不时超现实地插入搞笑歌舞段子,给电影增添了不少娱乐性,满足了观众对于 “接地气”的诉求。
无论故事里提及前苏联对东北的影响


我应该算是标准工人家庭的孩子。我妈妈高中毕业以后分到卷烟厂工作,干了不长时间 ,觉得有些苦,然后托人调到了毛条厂,就是对原料的初加工的地方。她的工作是负责调节厂房的温湿度,非常清闲的一份好差事。我还记得小学时候经常中午放学去妈妈单位,厂房非常大,机器轰鸣,一年四季里面都很温暖舒服。厂区里干净整洁,到处都是各种管道,就像电影里一样。我爸爸也是高中毕业就到了国营电子元件厂,后来刚上小学不长时间搬到了单位盖的楼房,那时住楼房还算很新鲜的事情呢。楼下就是爸爸的单位,我也在那里结识了很多爸爸单位同事的孩子,算是发小吧。爸爸的单位更是常去,相比妈妈的单位,那里面更多的是一些很先进的机械设备。那些气动阀门周期性的运转声现在耳边还能响起。

我姥姥家,姥姥是布鞋厂的工人,我隐约还能记得五岁前去姥姥单位,姥姥在很大的缝纫机边工作。姥爷,舅舅,二姨是汽车齿轮厂的工人,和舅妈,二姨夫是双职工。舅舅和姨夫是车工,舅妈是焊工,二姨是天车工。小时候也去过工厂里面,那里就是电影中标准场景再现啊,高大的厂房

【钢的琴】父爱总是无言却又最禁得起锤炼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9666.html

影视推荐

更多
2007中国大陆儿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