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之旅
导演:
黑泽清
演员:
深津绘里,浅野忠信,小松政夫,苍井优,高桥洋,柄本明,奥贯薫,赤堀雅秋,松本华奈

更新:2024-04-26 07:09

首映:2015-05-17(戛纳电影节) / 2015-06-13(上海国际电影节) / 2015-10-01(日本)

年代:2015

时长:128分钟

语言:日语

评分:6.8

观看数:50530

来源网:丝路网

“岸边之旅”奥贯薫领演,黑泽清电影的反常态

岸边之旅》讲的是妻子瑞希在死去的丈夫优介的带领下拜访三组丈夫在寻回之旅中遇到的人与事。是的,你没看错,优介三年前已经自杀溺水身亡了,三年来,瑞希一直在找丈夫,不管是未死还是已死的,而优介死后一直也在找回家的路。优介找到妻子,带她重走了他所走的路,在这趟回溯之旅中,夫妇二人更加了解彼此。
第一遍看,感觉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慢节奏的电影中最“闷”的一部了,以至于在有些片段我都出戏了,甚至产生弃剧的念头,还好,猎奇心理的驱使,我把它看完了。第二次看,我边看边记,尝试更为细致的观察演员的每一个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看到了更多。
我用“走向救赎的岸边”来概括主人公瑞希和优介的这趟回溯之旅,主要是瑞希的。一来因为瑞希是跟随丈夫的脚步去走他三年来走过的路,二是因为丈夫优介在这三年的寻回之途中已经得到救赎(正因此他才回来见瑞希啊,还有他劝说香织的丈夫“我已经放下了。”),而瑞希心中还有心结。瑞希的救赎在三段拜访中逐步展开与实现。
夫妇二人第一个拜访对象是送报的老先生岛影,此时他俩的互动还显疏离

一直很想看,但是实在太忙,分三天看完的,看了一下大家的影评,多半讨论的是生死,我个人觉得看的有一些表层化了,故事讲得是生死,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死无关。而是在完全抛弃执念,抛弃社会属性,普世价值,之后的爱。生死,忠诚,尊严,价值全都不重要的时候,爱应该是什么样子?爱,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剧情表面的陈述的死人复活说声道歉那样简单。

消失三年的丈夫
他生病之后沉入水中自尽
妻子一个人生活着,教孩子弹钢琴,生活在旧日的家里
仿佛若无其事
某一天,已经死掉的丈夫回来了
带着她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缓慢这么美
保持着优雅自制,对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说谢谢
同旧日情敌释怀
哪怕那个情敌是苍井优也不可以放过
妻子有着贤妻和小女孩的属性
在过程里不断问出很傻的问题
你可以坐巴士吗?
一边不由自主的担心,身边这个人会突然消失不见
她大概是很爱他的。
[img=4:C][/img]
不然也不会守候着他回来,一点怨言也没有的等待
最后那段床戏很美
和故事融为一体
最后一个,要说再见的人,是亲爱的你
你途径我的身边,我们走完这一程
[img=3:C][/img]
遗忘,记得,怀念
原来死亡并不可怕
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而已
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呢
[img=2:C][/img]
这一切不知是不是妻子的臆想
可是那花墙一夜花开和陨落
让人心里浮生出许多唏嘘
[img=1:C][/img]
疑问:
男人真的会保留婚外情的东西吗,还记录偷情旅馆的床单和细节
这种事最好随时随地销毁

为什么电影手册将《岸边之旅》选入年度十佳?并对戛纳将其流放到一种关注单元里而感到不满?
而又为什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一片差评,甚至被骂?
这其间的差距实在太大,口碑完全呈现两极化。
当然你可以说,黑泽清迎合了手册知识分子们的趣味。也可以愤然中途退场,不用委屈自己去欣赏所谓的高逼格电影。
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黑泽清电影向来“难看”。看看6.1的低分,就知道它是有多么的不受待见。
但为什么黑泽清电影这么“难看”?
因为黑泽清从来不是一个“讲好”故事的导演。他所有的电影里的因果关系都是断裂的。他的叙事充满跳跃性,让人很难跟上。因为既然影像能说明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这也是黑泽电影主角大多沉默寡言无表情的原因,你无法预读情节发展)他所要表达的,都藏在那些光影里,体现在场面的调度之上。
比起故事本身,黑泽清远相信影像的力量。
就拿本片的开场来说。
摄影机首先用全景拍摄背对着我们,在做白玉丸子的深津绘里(图1)。一个人,一盏日光灯,安静得能听到勺子碰撞瓷器的声音

1、喜欢慢节奏,但确实讲的乱呀,想说比 魂归故里 剧情效果上差比较多,所以大众不喜欢吧!2、这种特别的手法又让人感觉很贴近生活。女主太懦弱了,太依赖丈夫了,也不敢正面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知道怀疑丈夫死了,也没有勇气去见小三.............吐槽一下,男主为什么不能做车回家呢?

“岸边之旅”奥贯薫领演,黑泽清电影的反常态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21167.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