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
导演:
维姆·文德斯
演员:
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

更新:2024-05-02 07:34

首映:2011-02-13(柏林电影节) / 2011-02-24(德国)

年代:2011

时长:103分钟

语言:德语,法语,英语,西

评分:8.8

观看数:15099

热播指数:140

来源网:丝路电影榜

皮娜:舞者的使命只有真诚,美是神的旨意

如果电影中的某个片段,可以让人产生共鸣、回响,那么这样应该就可以算作成功了吧。
有个演话剧的学长曾跟我说,演出来的东西就要让人看懂。原本觉得这想法有些势利,可现今想来也不无道理。各种艺术形态不是应该为了表现内心底蕴或是难抑的情感吗?而《Pina》则是导演Wim Wenders将他的最浓郁的尊敬,通过Pina她自己舞蹈及她所影响的人表达出来。
整部影片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更可以说是一部pina舞蹈精华的集锦。她的每一个肢体的刻画,节奏的踩点,充斥着空间与个人独体,时而矛盾时而相融的变化。种种意想不到的突破原有的结果,却又将人们最初的本性还原于舞台。
演员回忆中不断重复的是,Pina要求他们去思考(nachdenken),那些他们的恐惧(Angst)、快乐(Frueh)、怒吼(Roar)等等情绪的源泉,以及本真的自我。
无论是不停骚动诱惑女人又抛弃她们的男子,还是喊着"1,2,3,4,我来啦 "(eins, zwei, drei, vier, ich komme!)跳出来的滑稽的“一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随处可以看见pina作为德国现代舞蹈家先驱给予整个团队每个人深深的影响力。

自幼有着舞蹈梦想的我始终保持对歌舞片的偏好。但即使在这一类型的电影里,歌舞也往往只是剧本和台词的衬托。如为人熟知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和《歌剧魅影》等。然而在影片《Pina》中,以二十多位舞者为载体的舞蹈成为真正的叙事主角。
在这位“舞蹈剧场”开创者的眼里,行走的地铁,繁华的街道,乃至河流山川都是Pina随意挥洒的舞台。她设计的动作和剧情准确而富于想象,同时形体、人声、音乐、影像等舞台元素也为她所用,最终形成摄人心魂的强烈表达,逼迫我将视线紧紧跟随舞者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和姿态。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模糊了舞蹈、图像、话语和文字的界限。
剧团的舞者把他们舞蹈和精神的导师比作一栋装满了各种珍宝的大房子。正如文字一般,舞蹈的表达方式也无穷无尽。只有像Pina一样不懈的探索者,才能发掘源源不断的灵感要素去拓展舞蹈的疆界。从《穆勒咖啡馆》(1978)到《春之祭》(1975),再到2006年的《月圆》,每一处新的舞蹈元素和挑战主题深处闪现的是Pina的灵感和深思

(去年电影节后写的,copy来这儿吧。)
怎么说呢,其实一直都不敢写影评,写过一点点观后感,是为了怕忘记。而《Pina》,它令我如此感动,以至更倾向于不要去谈论它。所有的言语都会带来破碎。如果可以的话,应该用目光,用神态,用动作,用旋律,用一小段舞蹈来描绘,如同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无声对谈,如同片中各位舞者为pina所做的那样。

但是今天看到一篇评论,看完居然有点生气,呵呵。什么嘛~神马叫做千姿百态的跌倒多美?神马叫做中产阶级自怜综合症?神马叫做扼杀想像力的3D?让人几乎要怀疑该作者是唱着红歌长大的,只有革命没有情绪。居然还提到卡洛斯绍拉的《弗拉门戈,弗拉门戈》呢,那是一回事儿么?

绍拉通过影像的手段,表现弗拉门戈的动人之处,而文德斯通过影像和舞蹈,表现pina。pina生前一度排斥将作品影像化,应该就是明白影像作为一种再现手段对舞蹈这一表达方式的损伤。尤其对于剧场化的pina式舞剧来说,影像再现只能损伤其本质。《直到世界尽头》中文德斯曾提出了影像对文字力量的损伤,他一定也是明白这一点

PINA,这是文德斯为逝去编舞者PINA BAUSCH立传的电影。
大师讲述大师,却没有讲故事,只是一段一段再现PINA美妙的编舞。
一幕幕的舞蹈间隙之中,是那些曾经工作在Wuppertal实验剧场中的舞者的默白,以及主角PINA安静的抽着烟望着镜头的片段。他们真是一批有气质的舞蹈演员,只是沉默着看你,却力量惊人。

电影(或者说舞蹈)中处处充满了张力,在同一个舞者身上结合了动人的身姿与悲戚的表情,在同一幅画面里呈现着柔软的舞者与刚硬的建筑。
这荒诞中有一种强烈的美丽。印象最深的一幕:身着碎花裙子的女孩从画面一旁走出,穿上舞鞋,立起脚背在鲁尔区庞大而冷酷的机械前独舞,风吹裙摆的拂动与舞者脚下的点动节奏配合在一起,在巍然耸立的钢铁厂房前化作一片舞动的光点,惊艳得害我涌出泪来。
影片中的默白大多表达了这样一种“矛盾”的魅力,正如一位舞者所说:“Pina总跟我说,你的脆弱(Fragile)恰好是你的强健(strength)”。看有本书中讲到现代艺术对悲惨的描绘会令人获得某种典型的现代性领悟,即负面的呈现

第一帧画面让我想起邓肯,一个个近乎赤身裸体的舞者。男男女女,贴身贴体,越看越觉得有邓肯之风。有时候我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很享受自己的表达。春夏秋冬贯穿始终,场景变幻,悬轨公交下,悬轨公交中,工厂,沙漠,舞台,森林,河流,舞蹈无处不在。
有一处让我忍不住倒回去看:发现雌雄同体的那一瞬间,一个像模像样的女人怎么可以有那么孔武有力的双臂?我和环环费解啊。画面继续推进,男女分身,于是恍然大悟,德式双簧啊!对了,前面站着的女人,有点像芙蓉姐姐。
近似行为艺术的大屁股往座位上靠的画面,居然感到很优雅,虽然她扭呀扭呀才坐下。公交车上的乘客不看她,她也不管他、她、它。让我想起《流年》里面的王菲,在自己的世界中,想干啥干啥,舒坦!
被绳子束缚住的女人,不停地试图挣脱,却每每又没拉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那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到了极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还有一群男女对舞,场面热闹异常,人人张牙舞爪,但是我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此时我完全处在外行看热闹的界面上。

皮娜:舞者的使命只有真诚,美是神的旨意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9663.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