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雷诺阿
导演:
吉尔·布尔多
演员:
米歇尔·布凯,樊尚·罗蒂埃,克丽丝塔·特瑞特,罗曼娜·波琳热,托马斯·多雷

更新:2024-04-28 10:32

首映:2012-05-25(戛纳电影节) / 2013-01-02(法国)

年代:2012

时长:111分钟

语言:法语

评分:7.0

观看数:48968

来源网:丝路网

出品精良的传记片 藏在雷诺阿父子背后的“艺术家”

雷诺阿的少年时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想去当兵,却不得不进入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大学攻读哲学和数学,大学入学一年之后他就毅然决然地休学去军队服役。战时,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却在数月后就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伤虽然养好了,却落下终生残疾,这一时期他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伤病并不能阻止他继续回到战场的渴望,由于腿伤并不影响开飞机,雷诺阿又回到军队学习飞行驾驶技术,学成之后被派去一个侦察机中队担任侦查员,也许是战争之神并不看好他,也许是电影之神在召唤他,他的飞行生涯也在一次飞行降落事故后匆匆结束。”
《雷诺阿》这部影片解释了让·雷诺阿为什么要去当兵?重病残疾后又为什么依然以飞机驾驶员的身份继续参军?
首先,让·雷诺阿当兵本身或许只是出于一种简单而淳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因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志向,而他的哥哥已经参军,弟弟崇拜哥哥而选择同样的志向,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一般人在受到重伤后往往会有劫后余生之感,肯定不会继续参军了,况且,当兵打仗是非常艰苦的事情

文章的论题是前辈摄影师李屏宾先生的电影运动观点,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左改右改总觉得不合适:我将要论述的是“运动摄影”吗?不太对劲;是“摄影机运动”吗?又觉得这个范畴狭窄了点,电影的“运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视点的运动;那么叫做“李屏宾的电影运动观念”吗?由于我只能根据已有的成片中分析、看待他的摄影手法,我也从未跟着他的剧组看他工作(至多从他的访谈中获取信息),故而不能武断地讲电影里渗透的种种观念就是李屏宾的观念,电影里的运动就是李屏宾所成就的运动(绝不是)。所以我小而化之,将“观念”变为“观点”,毕竟“观念”是总体性的、一成不变的(一部电影范围内)、体现在电影里的方方面面的,而“观点”是分散的、随机应变的、一种观点是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总而言之,我就将题目写为“李屏宾的电影运动观点”,加之以“分析”二字。
众所周知,李屏宾是坚持并热爱使用胶片拍摄的摄影师,在近期关于《长江图》的一篇访谈中,李屏宾屡次谈到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的原因,大部分无非是一些艺术家本身的某种美学上的执念

1
“美的天平那一头,是一行行泪。”
老头子晚上痛得直叫唤,只能想象自己死去老婆的灵魂,和她对话一晚上。他们的第1个话题就是小小女模特,老太婆问:我找的这个模特好吗?
雷诺阿回答:太好了,她的皮肤会感光。“提香一定会喜欢她。”
真的,她在全片中都在发光。
海斯林与他最小的私生子可可认识了。老头子不让可可去上学(脾气差),硬说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让他帮自己的油画布上涂底色,还强迫他用扁笔。当老头要画裸体的时候,他就让可可去看寓言(伊索?)。可可就跑到河边去打草,大力出奇迹

有人说,观看法国电影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过程。
我想,大概是因为法国电影中包含了太多的元素,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各取所需,但总能寻觅到令人着迷的美丽。
安蝶乍看像一个美丽的花瓶。但是逐渐感受,发现她有着女权主义者的新思想,有着不甘当model空耗生命、不被尊重的反抗,有着追寻梦想的勇敢与激情。她像赭红色的阳光一样明媚。相比之下,皮埃尔·雷诺阿显得老态龙钟,让·雷诺阿消沉又懦弱、犹豫不决,可可则带着少年未脱的稚气与叛逆。
皮埃尔·雷诺阿的晚年生活似乎是在苟延残喘

出品精良的传记片 藏在雷诺阿父子背后的“艺术家”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0465.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
6.21990中国香港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