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火虫之墓
导演:
高畑勋
演员:
辰己努,白石绫乃,志乃原良子,山口朱美,端田宏三

更新:2024-04-26 13:30

首映:1988-04-16(日本)

年代:1988

时长:89 分钟

语言:日语

评分:8.7

观看数:33873

热播指数:914

来源网:丝路年度电影

《萤火虫之墓》致所有评1分的人

战争(或者说,“群体”,也就是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阿伦特说的“平凡的邪恶”,津巴多讲的“路西法效应”)是反人性(反对个性)的,把人变成冷血的杀戮机器。如果要反战,只需要描绘人性、充实人的血肉,不再让他变成冷冰冰的机器就可以了。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反战的。
对于大家的疑惑,看了一些原著,整理如下:
1.为什么不投奔别的亲戚,以及跟阿姨的亲戚关系
这也难怪,尽管稀里糊涂地投奔上门来,这儿却只是爸爸的表弟媳妇的娘家。其实在神户还有关系更近的亲戚,可家家都烧成了灰烬,联系不上。

再见萤火虫》,也叫《萤火虫之墓》。一开始就知道肯定是个悲剧。因为男主出场的第一句就是:我叫阿泰,1944年饿死于……。
我其实蛮讨厌日本的,尤其是联想到战争时。但看见日本的平民在飞机的轰炸下四处逃散,看见阿泰的母亲被炸得血肉模糊身上叮满了恐怖的蛆虫时,脑中的第一念头是:战争在哪都是那么残酷,作为无力对抗战争的日本平民百姓,他们其实也挺惨。
战争扭曲了太多人性,阿泰的姨母、种地的农民、暴打阿泰的男子,可能本性都算不上恶劣,但特殊情况下,他们首先保证的是自己能够活下去。从自己口中掘出一口饭来救助那双兄妹?他们做不到那么伟大与无私。
离开姨母独立生活到底算不算一个英明的决定?走投无路时阿泰宁可求助种地农民也不愿回头找姨母。纵然姨母的刻薄让他们寒了心,但是否人都是对越亲近的人要求越高,越受不得他们的冷遇。寄人篱下的滋味,备受挫折的自尊,哎,有的时候人并非那么理性,却任性地跟着心走。
我还为兄妹俩找到了宽敞的住处而雀跃,却在一群小孩子说“这地方怎么能住人”

“昭和20年9月21日,我死了。”
一个年轻男孩的声音。
这段独白是这部动画的开场台词。
如此的开场、如此的独白,非但不突兀,更让人心头一紧。
灰暗、悲凉的气氛在影片的开头便迅速弥漫着,很快便笼罩着整部片子,让人的心头一直充满着压抑。虽然故事曾一度明亮过,可是这似乎反而更映衬着这种令人悲凉、压抑气氛。
“昭和20年9月21日,我死了。
城市的夜空,终于安静下来了......只剩那黑夜中起舞着的萤火虫。
节子,已经不再饿了,已经不再痛了吧,节子,是哥哥的错。”
夜晚,周围很安静,一个12岁男孩看着那边已死去的躯体,冷静的说道。
故事由倒叙开始,继妹妹节子营养不良死后,哥哥也在绝望中饿死街头。
影片在哀凉的开头后,马上把我们带到故事的最初,然后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带我们往下走。
父亲出征远方,生死未卜。母亲在一次空袭中不幸被炸到,蛆爬满了浑身缠着纱布的身躯,最终还是与其他尸体同一命运--被扔紧大火里。兄妹俩只好去投靠婶婶。然而人性是自私的

网上翻阅关于国人对萤火虫之墓的观感,很大一群人说到日本以受害者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不值得同情,活该之类,我觉得言之过甚了。大概是哥哥对战败的日本感到悲痛,刚好符合我们很多对日本人战后不思悔改的刻板印象,这是对片中兄妹还有作者没必要的苛责。在那个时代,我觉得那对兄妹的无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父亲又是帝国海军,所以哥哥本能的将不满发泄给盟军是很正常的,这恰恰是最写实的,相反如果哥哥突然冒出批判日本帝国主义的念头,虽然满足了国人的需求和内心的创伤,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怪

关于主旨
《萤火虫之墓》(日文:《火垂るの墓》)是由高畑勋编剧、执导,改编自野坂昭如同名小说的动画电影,其于1988年日本上映。电影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神户的一对兄妹清太和节子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自我求生并最终双双死亡的故事。由于电影的背景设定是在二战期间,而其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个人的艰难求生刻画又极其真实,常常引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因此,《萤》常被世人看作为一部战争片。但由于导演高畑勋向来的执导风格是“客观现实主义”、“体谅式感情投射”

《萤火虫之墓》致所有评1分的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366.html

线路F1
线路C5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