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何炅版演员表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何炅版演员表

免下载直接观看
导演:
赖声川
演员:
林青霞,李立群,金士杰,丁乃筝,顾宝明,焦阳

更新:2024-04-29 01:54

首映:1992-09-10(中国台湾)

年代:1992

时长:107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评分:8.5

观看数:44590

来源网:丝路电影网

暗恋桃花源:1992推荐,后来我们都哭了

1992年的时候,年轻的林青霞芳华正纯。赖声川果然是中外闻名的华语戏剧大师,『暗恋桃花源』戏中叠戏,在体现编剧丰富想像力的同时也展现出导演驾驭故事的深厚功力。
虽然『戏剧』这种艺术永远是以『台词』为核心的——但『戏剧』本身不能完全依赖『台词』这种语言——而是说,『戏剧』本身必须成为一种语言,它是在用一种不同于文字、语音的混合方式向观众讲述故事。
所以,要做好的『戏剧』,就必须完全掌握舞台上一切的时空元素,调和统一、游刃有余。
----------------------------------------
http://www.leeforce.com

显然现场版短期内是看不到了。幸好有网络。昨晚顺利地看到了99版。
看完了觉得羞愧,这样经典的片子我这么晚才知道。老大安慰说,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刚才去豆瓣,第一个评论来自和菜头,日期是今年5月份,他也是那时候刚知道呀。立刻平衡了一些。然后看到回的评论,有人说,我是看了读库0605才知道的。呀,和我们一样!又平衡了许多。
稍微搜了搜,影评太多,感想太多。觉得这会成为稍微小众一点的<大话西游>吧。
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台词、道具似乎个个都引起了深深的共鸣。比如,那瓶老陶怎么也喝不到的酒,比如那棵为何要逃走的桃树。
说点当前感觉最深的:
1、首先当然是完美的浑然天成的结构。“能够在同一个看戏的夜晚同时享受悲剧的动容及喜剧的嬉闹,却又处处充满文学的趣味和人生悲欢离合什锦切片式的巧思组合”(刘培能《在记忆作的时光中惊觉》)。
2、暗恋和桃花源其实是一个主题的两种表述吧: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看了读库上的文章,知道当年这部戏是怎样子集体创作出来的,虽然当时还没有看到这部戏本身,已经深深为之吸引

起先的时候,那个裹着貂皮大衣的女子在暗恋和桃花源之间穿梭着,从头到尾,精神恍惚,连偶露的嗔怪表情都显得那么游离——我们却只在下面笑,笑那个傻乎乎的道具问她,你找刘子骥啊,诶,刘子骥姓什么啊,娇滴滴的台湾国语,就连敦实憨傻的汉子读出来,都是那样婉转。而我们只是笑。
刘子骥,为何叫刘子骥,为何偏偏是刘子骥,根本没有记起来要去想。
我知道,阿莲她,很喜欢那朵洁白的山茶花,喜欢配得上山茶花的江滨柳,嗯,那样哀婉动人的故事合该是她那种如花的年龄、爱做梦的心境才契合的。才子佳人,生离死别,从乱世到太平,不是这一年,便是那一年,不是在这里,便是在那里,总会认识的,一定会认识的,不过梦一场,都可以描述得那般执着和认定,仿佛真的就是那样一般。
而我,自觉内心的辗转比眉目间的流连还要疲惫和麻木,懒懒的,蜷在床角,间或,春花老陶闹哄哄的闽南语还能让我好奇的抬抬眼角,而云之凡再遇江滨柳,那样拖拖拉拉的悲戚,我早已没有了耐心,只沉沉的睡去。而那一刻,据阿莲说,她已哭得不能自已。
嘻嘻

没看过电影,也没看过舞台表演,但是,仅读了一遍剧本,就喜欢上了。
其实,关于《暗恋桃花源》或关于赖声川,都已经是时髦得近乎过时的话题。被以中国特色的教育“塑造”出来的我及同龄人,先是发现,原来周树人之外还有周作人,原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字很漂亮;后又发现,原来靡靡之音背后还有醇厚的乡土文化,原来听着欧美歌曲成长动辄麻省加州的那伙人骨子里更中国。
先是被灌输了一个世界观,然后,再花上十几二十年去修正甚至打破它。而且,居然没有被搞到精神崩溃,事实证明,我们的确相当强悍。
然而,我们又是那么脆弱,就像枝头的树叶,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倘若来的是飓风是暴雨是寒流,便十之八九会衰败甚至死亡,连小草都不如。公演在即,《暗恋》与《桃花源》两个剧组,意外地挤到一个舞台彩排。于是,左呼右应,人间悲喜同时同场上演。
《暗恋》——躺在台北医院里的江滨柳,自知来日无多,发了启事寻找数十年前在大陆离散的女友云之凡。若干天后,她终于出现了。然而,“使君有妇,罗敷有夫”

这是一出很有趣的戏,当然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话剧,无从比较,但是就故事形式、演员表演本身,很精彩,也很精妙。大概是因为我最近看了几部套娃式戏中戏结构的小说,比如《盲刺客》、《幻影书》等等,从而对故事的架构非常的敏感,从形式这一点上说,《暗恋·桃花源》有着十足的后现代感觉,两个剧团抢排练场地的主体下包含着《暗恋》的悲情与《桃花源》的荒诞两个戏中戏,再加上红衣女穿插在两部戏中戏中带来了仿佛《寻找戈多》似的存在主义幽默的戏外戏,使得《暗恋·桃花源》具有了四重故事紧密相套的复杂性,但是由于两个主体戏中戏一悲一喜、一静一动、一今一古的对比,又让这部话剧娱乐性十足,包袱不断欢笑不断。
情节还巧妙在对于《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戏的穿插安排上,单看《暗恋》过于惨情还带着些许知识分子的隐忍矫情,独看《桃花源》又是恶搞过头还有着一些迎合大众的低俗的隐晦暗示,但是将两部戏的每幕穿插交替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突然发觉,悲情的戏因为欢笑的对比而显得愈发的悲情,娱乐的戏因为矫情压抑的对比而更加的让人大笑

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于86年首演时颇为轰动,既是因为作品别出心裁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也与当时台湾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导演曾表示:“《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当然,一部作品要能够成为经典,长盛不衰,除了迎合一时的需求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从作品形式的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
元话剧 自我指涉 间离效果
如果一部小说主动告诉你自己是虚构的,并时不时停下来和你讨论如何展开叙述、设计情节,那这样的小说就可以称之为元小说,英文为metafiction。Meta意为古希腊语的“在。。。之后”,引申为归纳、收束,后又用来指“本源”、“规律”。同样的,一部探讨如何拍摄电影的电影也可以称作元电影,那《暗恋桃花源》则可以称作元话剧。剧中的人物都知道自己在排戏,并且会不时加入导演与演员的讨论和争执。这是一部自我指涉的作品,一部关于话剧的话剧

暗恋桃花源:1992推荐,后来我们都哭了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5231.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