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电影
导演:
万玛才旦
演员:
洛杰,旦正措,卓玛加

更新:2024-04-27 20:19

首映:2011-03-27(中国香港电影节)

年代:2011

时长:88分钟

语言:藏语

评分:7.6

观看数:91661

来源网:丝路热映电影

深夜睡不着,想起老狗

看完这部电影,的确有被感动到,感动的不光是老人对老狗的感情,更多的是影片用大量的定镜头呈现出了一个客观的、真实的藏区人民的生活。
在影片开头,儿子骑摩托车带着老狗去乡上的时候,走了一段很崎岖的山路,为了展现颠簸的路况,没有用定镜,老人骑马去乡上找狗,没有用定镜,老人在结尾牵着狗准备亲手杀掉它,没有用定镜,印象中,除了这三四个镜头意外的所有镜头都是固定镜头,而且对长镜头的运用也非常普遍,这让我想起了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区别:时空力学的问题。在蒙太奇学派的魔力之下

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碰撞、冲突一直是万玛才旦的创作主题。有意思的是,被他及大多数人视为精神家园的佛教恰恰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文明,而现在佛教已经内化成藏人与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生存要素,不可或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那一种文明可以不与其他文明交流、渗透、融合而独立成熟。汉文明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杂得太厉害了。我以为,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冲突问题如果不是被夸大了,至少是单向、片面、标签化。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寻找智美更登》,很高兴看到万玛才旦的态度是开放,更理性,不急于下结论。带着观众一路去寻找智美更登,真实(至少导演是这么定位)再现寻找过程中的场景、人物、对话,由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老狗》却急转直下,猛烈爆发。这几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太……难受了……看完《静静的嘛呢石》,我曾经问过导演小喇嘛手中的孙悟空面具是不是个象征物,在2中会不会破掉?他说会。我问为什么一定会?他当时若有所思。没想到《老狗》中破得如此彻底、决绝、鲜血淋漓,到底发生了什么,人家最后只能以死抗争?!

午夜真话时间:今天(9号)是燃灯节,藏族朋友纪念宗喀巴大师的日子。今晚的西藏和四个涉藏工作省大大小小寺庙里,会有很多人点上酥油灯吧,当然是在工作组的注视之下。
下午,我在电影节的休息区看到万玛才旦导演,他和他的朋友就坐在我拄着拐杖的可爱的奶奶旁边。我想送去燃灯节的祝福,可惜我和所有高原下的人儿一样,除了扎西德勒,一句藏语也不会说。
我想起学校里的藏学楼,高大板正,典型的格鲁派家庭建筑风格被野蛮的放大100倍的样子。
中午我会去那睡一会,因为那里安静又空旷,没有什么人去。

抵挡虚无,我会想起史铁生
抵挡消融,我想起老狗
这是被消融的世界。
信仰被消融,被金钱,日益变化的生活方式,新的潮流还有旧的思想。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得无聊。无聊在于每一个时代都是混沌的,都是割舍一些旧的,加上一些新的,我们都生活在混沌的时代,而非好坏的时代。所谓的好坏只是我们的妄想。就像中世纪的教会,其实中世纪一直被当作愚昧的禁锢的代名词,但是实质上“中世纪的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圆的”这一说法是19世纪的一个科幻小说家捏造的,可笑的是,被20甚至21世纪的人深信。中世纪的时候,教会发明了精确的钟,可以预测月食日食,性生活教维多利亚时代还要开放先进。当然也因为教会的贪婪奢败,时代逐步没落了。中世纪的教会孵化了现代知识,同时也摧毁着现代理念。我们也是一样。
可见,每一个时代是混沌的,含混的,好坏,新旧杂之的。
装范儿的文艺青年的标准里面一定有一条“去西藏朝圣”。
然而,懂得朝圣者甚少。圣,不是神。神,单面菩萨,纯善。而圣是双面湿婆,善之,恶之,生之,死之。

每一个镜头时间都比较长,固定镜头占大多数,让人感觉时间之缓慢,以及缓慢带来的无奈、无聊而不是从容,因为画面的场景被画面外部世界的速度和被利益异化的一切包裹并消融。影片结尾让人联想到《飞越疯人院》的结尾。也许,在酋长和父亲看来,人失去人之格,狗失去狗之格,死亡至少是一种保持某种尊贵的结束方式。

深夜睡不着,想起老狗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1998.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