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电影解析
导演:
杨德昌
演员:
吴念真,李凯莉,金燕玲,张洋洋,萧淑慎,尾形一成,陈希圣,林孟瑾,陈以文

观看量:74258

“一一”后劲十足!生命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给一一的评价都那么高。
即使说实话,NJ一家人很像我们一家,特别是有那么一个大话连篇的弟弟,都很像,但我并不觉得有多少真实。
洋洋的话,显然是导演想通过小孩子稚嫩的口吻,给予人们最深刻的心灵震荡和反省,但太多不符那个年龄的话语,太渴望于传达一种迷惘无奈的感觉,反而失了真。
试问有谁听闻一个那么小的一个孩子,眨着仍澄澈的双眼,说,我也老了。要真是我的孩子,我铁定带他去看医生。

“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谈谈我从《一一》中看到的一半事情
这部台湾文艺电影,拥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细节包括固定长镜头的运用、道具(比如新婚夫妻合照的大相框)的重现、情节的连贯迭加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处理(比如两个邻居家庭夫妻关系)的对比……无不暗示着生命的轮回、生活的繁杂。这次,我想娓娓道来的是传说中的“一分钟暂停三分钟,两三四天才看完”的杨导电影台词的抓人之处。
一般电影中的对话镜头会采用正反打之类的客观镜头

第一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快,三个小时在剧情的平稳推进中悄悄流逝;第二次看《一一》,时间过得很慢,三个小时讲述了太多的内容,仿佛度过了漫长的一生。第一次看《一一》,我笑了,影片的简约之美让人心情愉悦;第二次看《一一》,我哭了,无论是NJ与阿瑞的生离,还是洋洋与婆婆的死别都让人心生伤感。
有人说这电影对白太多,流于直白,不如那年的《花样年华》云云。我那个无语问苍天啊,有人还真是不靠谱。这戏对白的确较多,但都有深意、有价值;况且导演通过画面、音响传递的内容更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对镜面、玻璃等反射物体的运用,这一手法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用的是映出人影的门,可惜效果不太好。到《一一》这一手法已非常成熟,在全片随处可见:NJ和同事乘坐的汽车玻璃上映出的高楼大厦;NJ家的百叶窗慢慢闭合,清晰地映在窗子上的城市的夜色;NJ公司,镜头拍摄总经理办公室内NJ的反应,而通过玻璃上的人影,我们又能看到秘书的行动和整个大办公室的情况。导演通过这样的处理无形中扩展了电影表现的空间

最近几年,美国著名影碟发行商标准收藏(CC)先后发行了杨德昌导演的《青梅竹马》(1985)、《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的蓝光影碟。
标准收藏发行的影碟,花絮收录是一大特色,其中,导演评论音轨往往又是最有价值的“花絮”。
可惜的是,我们不可能听到杨德昌为《青梅竹马》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录制的评论音轨了。但十几年前,标准收藏发行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时,邀请杨德昌和英国的亚洲电影专家汤尼·雷恩为影片录制了两条评论音轨,一条由杨德昌独自评论,另一条由杨德昌和汤尼·雷恩对谈。

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太阳在海平面之上,阳光洒下整片海,沙滩上有几个人正朝着太阳的方向仰望,你认为是日出还是日落?据说看到日出的人充满朝气,是乐观主义者;看到日落的人暮气沉沉,是悲观主义者。某天有人问我,你看到的是日出还是日落?虽然我知道这个寓意,却不想掩饰什么,我说我看到的是日落,他说你真的老了。也是在那天我看了《一一》,本来很淡然的我却在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呆坐在那里,掩面而泣,好像活了一辈子那么长,好像又只有三个小时那么短,我想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这部电影让我从十岁活到了六十岁,最后由婆婆的去世到舅舅的孩子出生经历了轮回。
十岁的我是洋洋
我有个知识丰富的爸比,一个神经质的妈妈,一个温柔的姐姐,一个总叫我“听话”的婆婆。我总是被女生欺负,我不喜欢学校的“小老婆”。有一天,我听见隔壁的人在吵架。第二天,在电梯口遇见了那个阿姨,我想转过去看她。爸比说:“洋洋,不能这么看人家。这样很不礼貌,人家会生气的。” 我说:“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难过什么

“一一”后劲十足!生命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418.html

线路F1
线路C1

影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