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日
导演: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演员:
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

更新:2024-05-04 15:05

首映:2012-02(柏林电影节) / 2012-08-19(美国)

年代:2012

时长:99分钟

语言:英语

评分:8.3

观看数:76360

来源网:丝路网

阴阳相成:技术是一座巴别塔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145
Q:协会成员摄影师John Bailey
A:导演Chris Kenneally
Q:你对这片子迄今得到的高关注有何感受?连A.O.Scott都在纽约时报写了篇主导评论。
A:《阴阳相成》已得到的关注简直难以置信。影评太多褒扬。这感觉真好。我希望能有铁杆影迷和行业外的观众来看这电影。我们拍片的初衷是,既能满足对话题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又不会让外行觉得晦涩。我们想拍一部娱乐抓人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希望是成功了。
Q:怎么会和基诺里维斯凑一起拍《阴阳相成》的?
A:有部基诺监制主演的电影叫《Henry's Crime》,我在给这片子做后期监督。数字中间片、混音、成本汇报会议,这些多数制片人变着法子躲的东西,基诺都参加了,我们两个聊了很多后来出现在电影里的话题。基诺看过我早年拍的纪录片《Crazy Legs Conti: Zen and the Art of Competitive Eating》,我猜他挺喜欢吧。他说:“你是个纪录片电影人,我们干嘛不拍部纪录片,记录电影工业正发生的事儿呢。让我们记下这变更的一刻”。我大概考虑了半秒钟

一切身体力行的东西,物理与物理的接触,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原始粗粝的舒服。我固执坚信纸笔书写,纸质书,CD,电影院,胶片永远会在时代波澜里熠熠生辉。
想起读初中时候那个四十度的夏天,
那是2009年,我大汗淋漓跑遍一整个长沙找一家能够洗胶片照相馆。
我个人是很conventional的,对于带着时间味道的东西总会有难以抵抗的迷恋,按下快门一瞬的时间和冲洗出照片的时间的重逢强烈地刺激我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尽管最后还是无可逃避的拿起DSLR,因为它更快,有immediacy的冲击

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逼)。
我翻了一些他早年间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除了《黑客帝国》系列外,基努·里维斯对影视业还有一项卓著的贡献,就是下面要说的这一部纪录片——《阴阳相成》。
这部纪录片由基努·里维斯本人出任制片人和出镜记者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肩并肩》是部关于电影历史和发展进程的纪录片,对电影拍摄技术更迭有兴趣的观众这算是福利。影片围绕传统胶片拍摄技术的没落和数字摄影技术的兴起展开,各方持不同意见的导演、制片人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介绍“胶片”和“数字”在技术上各自的优势,正如历史上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斗争”一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被代替的往往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并非本身的独特品质和魅力,胶片拍摄亦是如此,好的东西是可以共存并产生1+1>2的效果的,代替的目的在于创造而并非毁灭。

阴阳相成:技术是一座巴别塔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61093.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