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五月风暴
导演: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演员:
克莱蒙·梅特耶,萝拉·克雷顿,费利克斯·阿尔芒,莱娅·鲁热龙,胡戈·康策尔曼

更新:2024-05-01 20:22

首映:2012-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2-11-14(法国)

年代:2012

时长:122分钟

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评分:7.3

观看数:95275

来源网:丝路电影网

五月之后:2012,革命或呻吟?人人心中的一場風暴

导演还原了一群年轻人在革命高峰过后的生活图景。他们在热血中无所顾忌,追求梦想,同时大多也是自毁前程。但是影片不是忧伤的调调,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各自的看法,青春无悔也就是这样了吧。60s、70s,这真是电影和音乐的盛世。话说主角在与电影小组的冲突中表达的,是不是很像“拍政治电影”和“政治地拍电影”的区别?影片也简单透露了无政府主义、毛派、托派的区别。
关于欧洲的无产革命,就像戈达尔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下长大的一代。闲适的生活或许可以产生热血,但中产和资产阶级下成长的左派更多是虚无和理想的,重要的是,革命者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局限并去理性看待它。
电影中的孩子们经历了巴黎最让人痛恨也是最值得反抗的时代。残存的热血让他们踏上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然而生活在想象中的人们,在现实向他们敲门时,他们不知如何应答。生活一步步降临,其中有诱惑,有困境。他们何去何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则充满希望。主角说,当现实来敲门时,我不应答,不开门。在我看来

  “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这是1968年那场著名五月革命的学生宣传口号。时年13岁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看着大哥哥大姐姐愤怒的冲上街头,以激进的姿态反越战时,不免坐立难安,更何况,在那个五月,后来成为其人生事业引领者的新浪潮导演们,相应学生罢工,让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停办了。革命来得快去得也快,美军还在轰炸,中国还在下乡,民谣继续歌唱,学业还得继续,一切都没改变。而那些没在“适龄”之际赶上大时代大事件中的少年,还有一小撮继续摩拳擦掌,誓要完成师兄师姐们未圆的社会主义理想。
  因此,在我国八九点钟的太阳们通过《劲舞团》和陌陌把妹扣仔的40年前,以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为代表的法国八九点钟太阳,却念叨着毛选语录、胡志明思想和格雷戈里·柯索的诗歌,带着涂鸦瓶、宣传册和燃烧瓶,奔向“劳逸结合”的同一主题。电影《五月之后》的开场,安置于五月革命3年后的1971年,被反暴警察驱散的学生们,疲惫的奔向居民楼里隐藏,其中注定有着多对共同患难的“革命情侣”。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

1968年导演阿萨亚斯13岁
火种燃起的时候他应该算是革命者的弟弟们这样一个角色
他更可能是看着学长学姐们挥舞海报、传单、游行、涂鸦
而并未真正地参与其中
那一年的巴黎物产丰富,可精神空虚
大学生们站在跃跃躁动的前沿
可仍旧被旧传统、旧教育理念所困
比如想象一大群年轻人聚在一起
居然被学校禁止谈恋爱
还有什么事能够比这更能激起大家的愤慨(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
于是学生们站在一起与学校对抗
状况越演越烈
校方和教育部门担心事态扩大

观后: 看《五月风暴》,让我想起了1968年那场席卷全法国的五月洪流;想起了同样以此历史背景为线索,由贝托鲁奇执导的《戏梦巴黎》;想起了chairmen Mao、中国文化大革命对当时法国青年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影响;想起了电影作为文学样式,第一次参与到思想运动之中,并真正成为这场洪流的导火索、发起人和引领者;想起了两部影片中当年那些风华正茂同学少年,最终都被无情拆散与吞噬,或迷茫或颓废或沉寂活虚无;想起了这场洪流虽有如火如荼的开场,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归于平静,革命再度由实践退缩为书斋里的理论,由街头的对垒退避到了校园研究。

曾經捧讀《共產主義宣言》,曾經激辯資本社會的未來,曾經探討美學形式與意識形態間的牽連,曾經著迷於所謂的革命新語言;也曾迷失在無政府主義的虛無中,也曾沉迷於大麻和酒精間,也曾以為藝術可以改變全世界。最後,我們都回到體制內,馴服在權力為你安插的座位,然後尷尬地告訴自己,這才是聰明的決定……
「五月風暴」原指1968年六月那場驚天動地的學生運動,天真的學生們先是感染了工人階級,然後是左派知識份子,最後政客也順勢加入,卻讓那場充滿想像力的革命以失敗告終。阿薩亞斯編導的電影《五月風暴》(台譯),著眼於五月風暴後餘波盪漾的1971年,那是各種思潮主義交錯碰撞的年代。
高中生吉爾熱愛繪畫,白天上學校,晚上搞運動。他和他一群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朋友,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造反運動與思想激盪。一次的意外,讓他們決定各奔東西、暫避風頭。這群年輕人去了不同的國家、認識了不同的朋友、體驗了不同的生活,在各種不同的面向上,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覺醒,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命運。
《五月風暴》透過音樂、書籍、電影等文化符號

看《五月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想起了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同样是讲文艺青年在法国那段五月的洪流中所经历的残酷青春,但身为法国人,尤其是曾经作为《电影手册》这一为当年的风暴贡献出了戈达尔和特吕弗等意见领袖的精英杂志的影评人,阿萨亚斯更能把握历史的脉搏,因为他是那段激昂岁月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贝托鲁奇用《戏梦巴黎》展现了迷影青年在大时代潮流中的孤立、先锋、狂野和幻美,最终的结局是被时代拆散与吞噬,是迷茫而颓废的。阿萨亚斯在《五月之后》中则选取了整个的年轻艺术家和激进知识分子群体来还原那场由电影青年、学生以及进步艺术家发动的大革命,结局虽然也是分崩离析所带来的沉寂和虚无,但阿萨亚斯有所保留,他将故事定格在了角色们脱离漩涡中心从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时的抉择,还是留下了无限的可能。
傅东要求《电影手册》的工作人员依然要向老一辈的新浪潮看齐,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思考方式,阿萨亚斯虽然不再为手册撰写文章,其电影却依然在向巴赞们反哺,用电影来镶嵌电影,通过人物对话来探讨电影的前世和今生

五月之后:2012,革命或呻吟?人人心中的一場風暴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0246.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