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必看四部电影

汾阳小子贾樟柯

贾樟柯必看四部电影

高清免费无广告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演员:
贾樟柯

更新:2024-04-26 16:06

首映:2014-10-20(罗马国际电影节)

年代:2014

时长:102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评分:8.6

观看数:99691

来源网:丝路电影榜

《汾阳小子贾樟柯》贾樟柯的本土大银幕之路

贾樟柯,在他的电影里,有你能看到的真实,也有你想象不到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不同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所刻意营造的真实,你会对贾樟柯的真实所感染,你能感到这是你曾经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印记,也可以解读这是贾樟柯的记忆,它是真实的,真实的让你忽视了它曾经的存在。如果你看过科长的电影,这部纪录片能让你更好的接近电影背后的“贾樟柯”,了解那个真正的汾阳小子!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太短了눈_눈

·表演风格拙劣 社会混过 被老师批评 但却符合自己电影
·很多同学 没读初中 后来成为小偷 印度电影<<流浪者>>
·<<小武>>个人化 <<站台>>时间跨度
·文ge 歌颂工人 软调歌曲 靡靡之音 歌颂爱情
·成长之地 总会消失 只好用电影纪录
·爬上城墙 外部世界 无力禁锢感 《站台》火车-高铁
·离开故乡-想念故乡-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世界》开始变得趋同 曼谷与北京的一致 世界化=美国化?
·7 8年 “原来地方 同样生活”

科长回到山西,重走他以往作品的拍摄地,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塞利斯手持的摄影机里,科长显得有些羸弱,也很难想象这样瘦小的身体里,曾迸发出巨大能量。
在村子里土房子间走时,科长说汾阳如今变化巨大,他无法想象曾经生活的痕迹被抹去。他感到时间像是一个囚笼、一把枷锁,他无力反抗,无力改变,只能用摄像机去拍电影,把一切尽量记录下来。我为之恻隐。
科长电影的片段在他的叙述中穿插显现。其电影的两个显著特点即大量流行金曲的使用以及符号化,在片段中被放大。自从看了科长的电影后

在人海里面,注意每一张面孔,注意每一个有尊严的人。摄影机能把我在人海中注意到的人以及我的感受呈现出来。呈现之后是另一种现实的存在,存在于荧幕上,否则只存在于个人的感受里。
这和戴锦华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异曲同工:从电影荧幕望向他者。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

摘两段片中贾樟柯对全球化、网络世界的看法,非常深刻的见解:
因为我觉得它好像是一个舞台的布景一样,好像人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布景里面,那时候也是2003年到04年,那个时候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开始非常快速地变化,那如果我们在北京生活的话,你会发现比原来更多的麦当劳开始出现,比原来更多的星巴克开始出现。街上的广告牌,就是出现的产品,然后你去到香港,去到台北,去到曼谷,去到汉城都一样,我觉得整个世界好像变得就是一个相同的背景。我记得有一次早上去曼谷机场

我悲观,但不孤独,在自由的问题上连孙悟空都和我们一样。——贾樟柯
我把电影分级当作一个等不到的玩笑,如果不是因为赛勒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我没想过这么快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正常放映的《小武》,《站台》,《天注定》等等。
与其说赛勒斯给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我狭隘的认为,他送给了影迷和电影学生一部加入了视听元素的新书。
贾樟柯属于我印象中那种思路及其精明的有头脑的山西人,我估么着,如果没进入文化产业,八成也是个不赔钱的煤老板。他是导演里最爱写书编剧,编剧里能驾驭影像的理论家,每拍一部电影,就附赠观众一本书,一来给影迷剧本和工作手札收藏,二来防止普通观众的银幕隔阂,三来稳住了影评的主动权。如《故乡三部曲》,《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想》等等一些,我们看到,在允许出版发行的文字里,他阐述着自己不被允许发行的影像,介绍它,一如介绍自己的故乡,家庭,和自己。
最初,我看着300mb的《小武》,500mb的《站台》,在rmvb格式里感慨这个拿dv拍电影的导演的窘境

《汾阳小子贾樟柯》贾樟柯的本土大银幕之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54536.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
5.52016德国犯罪片
2009中国大陆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