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结婚 电影
导演:
刘梓洁
演员:
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观看量:92010

《父后七日》快乐的父亲养育了一双快乐的儿女

在我的印象中,经历过至亲的人离世,大概是在十几岁的时候。那是我的外祖母。也许是由于年龄的缘故,我并没有体会到失去一个亲人该是如何的悲伤?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傻傻地看着大人忙前忙后,傻傻地跟着送葬队伍走。我曾经很还害怕将来要面对的身边无论谁的死亡,因为我会不知所措。那时,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曾不止一次的听过爸爸当面对着爷爷奶奶说,当他们死后,爸爸是不会掉一滴眼泪的。不管爸爸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想,到了爸爸那个年龄,大概也是不会哭出来了。爷爷奶奶一笑……
父后七日》讲的是女主角阿梅在父亲死后的七日内,回家料理后事时发生的种种,和在此之后涌出的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死亡的影片,里面包括了大量对传统丧葬仪式的表现。不如说是在表达一段段的情。这一段段的情在送别父亲的七日内一一牵出。
影片虽然表现的是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但他却用了一种黑色喜剧的手法。比如,道士叫儿女把父亲生前最喜爱的物品摆在父亲身边,女儿拿了烟,儿子却拿了几本画有裸体的杂志

穿花衬衫台客味十足的老爸一出场,我即感叹这是一部好片。
就好像《志明与春娇》,不正经的讲述一段很正经的感情,这很合我的口味,在这点上,《父后七日》与它如出一辙。当自称诗人的阿义教表弟念他那首“我干天干地干社会干命运,你又不是我老爸,关你什么事!”时,我只能说:此诗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分听。痞子味十足的懒散劲儿几乎可以说是我的偏爱。所以,带着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的台湾本土文化和香港文化都深得我心。
丧礼就必须浸泡在眼泪与撕心裂肺的伤心中么?这似乎是一种误解,或者说偏见。不哭就是体现不了对逝者爱?感情的表达模式要不要这么单一啊?喏,《父后七日》告诉你,葬礼还可以这么办:你笑或者插科打诨都会被包容。
电影弥漫着闽南文化的气息,丧葬传统以及村民邻里之间的关照让这部片子充满了人情味。这是我愿意在这网速极不给力的情况下耐心等着看下去的原因之二。乡土文明的衰落也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精神之一,这是中国各地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还好,年青人中不乏像表弟这种热衷传统文化的群体。他讲说这是为了尝试不同的经历

1、父在,父不在
臺灣電影《父後七日》說的雖是喪父故事,但充其量只有淡淡的哀愁,直至戲末始湧裂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傷痛。那種痛,是突然發現失去了便再也要不回來,沒有了便再也回不去,女子頹然跌坐於地,幾乎被自己的淚水淹沒。
戲的起始父親已死,可是直到眼淚決堤而出的這一刻,她的父親才算真正死去;也因流過了這樣的淚水,當女子挺腰站起,便是重生。
好久沒看到這麼爽朗跳脫的臺灣電影了。沒有癡男怨女的哭啼,沒有苦大仇深的怒罵,有的只是源生於日常瑣碎的人情悅意,每個角色每次開口都是一句起兩句止,不必話多,盡在不言中。沿著生活軌跡往下走便是了,再煩惱的事都有可能遇上一個有趣味的轉彎,視乎你是否感受得到,是否願意,笑。
臺灣電影向來是男人天下,尤其這兩年,拍出來的都是男性焦慮。《九降風》也好,《囧男孩》也罷,以至於《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和《艋舺》,統統是雄性腎上腺素的嚴重爆發;好不容易有了一部不再談愛也不悲情的女子電影,其實比《海角七號》更足讓人眼前轉亮。
此片有兩位導演,其一是王育麟

《父后七日》快乐的父亲养育了一双快乐的儿女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60153.html

线路F1

影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