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电影血战日寇

一九四二

抗日电影血战日寇

家人们快来免费看
导演:
冯小刚
演员:
张国立,张默,徐帆,李雪健,陈道明,阿德里安·布罗迪,蒂姆·罗宾斯,冯远征,张涵予

更新:2024-04-28 15:03

首映:2012-11-29(中国大陆) / 2012-11-11(罗马电影节)

年代:2012

时长:146分钟

语言:河南方言,英语,日语,汉语普通话

评分:8.2

观看数:4502

来源网:丝路网

一九四二:糟心的电影你又拍它,图个啥?

1,剧本有点散,刚表现了一会儿饥荒,就跑去表现打仗,虚晃一枪又去说上帝,上帝提了一下就上了记者,记者在灾民里出现了一下有开始讲官场。
各个场面都沾了一下,然后两个半小时过去了,进度条君撑不住了,剧终。
2,饥荒这种话题,这本来也不是一个电影能装下的东西。不过也不需要多么透彻,死人这种事,本来就比较能够激活镜像神经,观众比较容易感同身受,所以感染力还行了。
3,这种感染力也只能限于电影的感染力,个人不认为它有任何现实指导意义。观看饥荒片既不能促进观众预防饥荒,也不能指导观众在饥荒中提升存活率。
4,稍微看下团队:
出发时:中老年妇女*2,中年男性*1,青年男性*2,青年妇女*3(其中孕妇*1),儿童*2
存活:中年男性*1,青年妇女*2,儿童*2
死亡:中老年妇女*2,青年男性*2,孕妇*1,婴儿*1
死亡率:60%,远高于10%的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是一支特别悲惨的团队。
死亡原因:中老年妇女、孕妇及婴儿体质衰弱(老年男性在逃难前就已去世);青年男性陷入冲突。
支线人物:神父和记者在逃难队伍中来去自由。
5,科幻众喜欢讨论

电影《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继《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部国殇之作,抛开对导演本人的是非评判,就电影本身而言,仍属国产电影的上乘作品。这部改编自刘震云小说的影片,反映的是1942年那场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大灾难,数以千万计的难民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而无数的人间悲剧也就在这逃荒路上发生了。网上有关《一九四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电影能够对这段早已被淡忘的历史投以关注的目光,这本身就具有了意义。
电影中贯穿着几条主线,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这场灾难。其中,最让人伤感的是老东家与拴柱、瞎鹿等无数灾民颠沛流离的逃荒之路,而最令人深思的则是国民政府和宗教人士对河南灾情的不同反应。
由张涵予饰演的虔诚牧师,操着一口河南乡音,游走于灾区之中、逃荒路上,传教布道。然而,面对着肆意屠杀伤兵和难民的轰炸机,面对着血流不止垂死挣扎的小女孩,生死关头,牧师掏出了怀中的圣经,捂在小女孩的伤口上,人性中最质朴的反应取代了他心目中宗教的神圣。回到教堂,牧师眼神中充满了迷惑与无助,他不禁问道

我正好是在一天之内看完冯导最近的两部电影,一部是《私人定制》,一部就是这个《1942》。《私》的编剧是王朔,《1942》的编剧是小说原作者刘震云,两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写小说的,而不是科班编剧,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私》像是段子手的小聪明,而《1942》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私》不去说它了,太烂了,像是一块儿烂豆腐,提也提不起了,捧也捧不起来,就是像摔它也听不见响儿。《1942》可聊的倒是很多,--我指的是从编剧的角度。我挑几点粗略一谈。
剧本说简单了就是人物和情节。关于两者的关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说是情节为人物服务,--情节的发生转变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人物;也有人的人说人物为情节服务,--在电影所创造的世界里,一旦情节开始发生,里面的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做出反应。
但是不管怎样,根本的看法就是人物塑造和情节的推进要合理(就是合电影里面创造出的世界的理)。这是为什么我说《1942》更像是纪录片而不是电影,因为纪录片是为了展示和还原事情的真相,人物和情节不存在塑造的可能(但是会被重新安排)。

一九四二:糟心的电影你又拍它,图个啥?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58329.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