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Samsara
导演:
罗恩·弗里克
演员:
邰丽华

更新:2024-04-26 06:35

首映:2011-09-16(多伦多电影节) / 2012-08-24(美国)

年代:2011

时长:102分钟

语言:无对白

评分:9.1

观看数:35624

来源网:丝路在线影院

轮回:我不喜欢不说英语的人

钟声回荡在遥远的藏区拉达克,高山之上,小喇嘛们跑过转经筒,跑进寺庙,跑到师傅身旁。他们的眼睛盯住地上正创作的繁复图腾——坛城沙画——这种藏传佛教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描绘了沙坛城,一座帮助修行者观想的理想城市宫殿。据说,坛城能为世界净化、带来繁荣,只要观想坛城就可以得到内观或内在的平静。
从颇具深意的堆沙情景开始,影片便定下了某种带有东方色彩的基调。虽然片名用了一个颇为卖弄的词(梵文中的“轮回”),但它所要展现的绝不是有关宗教的陈词滥调或者华丽空虚的风光奇观。尽管在影片的前1/4时个人曾担心过这个问题——过度精美的自然奇观、航拍夜拍、胶片画面,以及过度抒情的音乐渲染,使得每一帧都像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还令人联想到BBC的类似制作。

正当要把它定义为“科教宣传片”时,一座沙漠中的废弃的房子出现在镜头里。剥落的墙头海报,歪斜的桌椅、脱落半截的房门。诡异之处在于,细沙们从窗口灌入,在这褪色的房间里形成半人高一浪又一浪的金色沙丘,似乎将它吞没

看完传奇之作Baraka的时候我就在想1992那是二十多年前了,现在的世界又是怎样了呢?于是我就遇上了这部约20年后的续作——Samsara轮回。
比起前作,我的一个感受是有一部分(以自然事物为对象)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更强,另一部分(以人类活动为对象)则更加关注modernity现代性和宗教。
这种无对白的作品,作者表达的主旨就十分见仁见智了,但无论作者传达的是什么,我还是很喜欢这种纯粹以镜头作为艺术语言的作品,更何况是一部以真实世界图像为主体的纪录片。单从拍摄形式上看,本片已独树一帜地成为代表。尝试用镜头给我们形而上启发,令人佩服的先锋之举!
本片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那极强的节奏感,缓——急——缓……到中间一段作者用连续的快进镜头和快节奏的音乐联合表现现代社会运转,绝了!
如果你觉得生活总缺失了一些来自深处的东西,觉得自己和世界应该有某种不可打破的联系,那就应该去看看Baraka和Samsara。

看到结尾的千手观音,如沉淀了90分钟的情绪终于被点化了悟,找到了出口。
在东南亚的硫磺矿场,被晒成黧黑肤色的当地农人,赤裸上身,蹲下后需要缓一缓、发力,方能起身,担起那两竹筐沉甸甸的矿石。镜头显然是留意到了这个农人肩头、颈后连成一片的水泡,而农人自己似乎也已经习惯,这些新伤痕与旧疤痕就继续在硬竹扁担的重压下被再次磨破、复合、磨破。不止一次,镜头从高处俯拍这些受着劳累与辛苦的人们,矿场上、垃圾场上、贫民窟中、圣坛中。俯视芸芸众生,这样的视角,有些冷酷,有些怜爱。如果是神的视角,神啊,你有无限法力,又为何要千亿人类受如此之苦却无动于衷。神生出千手,普渡众生,伏拜在神坛下,是多么能感受到神的无量无边,又多么感受到人心皈依的渴望。
仿佛是第一次懂了观音的千手,又深知这世界的冷酷与无常乃常态。
潸然泪下。

轮回:我不喜欢不说英语的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16244.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