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电影深度解析
导演:
张猛
演员:
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刘谦,罗二羊,国永振,周逵,田雨,张亚希

更新:2024-05-03 01:36

首映:2011-07-15(中国大陆) / 2017-11-11(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9-11(多伦多电影节)

年代:2010

时长:119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

评分:8.5

观看数:60796

来源网:丝路影视

《钢的琴》黑色幽默中映射的社会现实

他想说小人物也可以有追求,但是我没被陈桂林感动,因为他一直忙着造钢琴,这么大个人了还幼稚到以为造了钢琴,女儿就会归他。我宁愿看到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花点时间陪女儿,承担起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样是离婚和争夺抚养权,《克来默夫妇》中的克来默要有血性得多,最终甚至感动了他的前妻不再和他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中国电影缺的就是这种真正的男人血性。
就陈桂林那样,我相信他前妻说的,女儿跟着他不会幸福。你可以穷得买不起钢琴,但是你不能穷得不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作为儿子,作为父亲,作为淑娴的男朋友,作为那帮男人的兄弟,我看不到陈桂林为他最亲的人做了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可悲的是,这样的男人还自以为很爷们。

钢的琴≫,电影说的是一群东北的工人为了一个女孩的弹琴梦,在废旧的工厂里亲手打造了一架纯钢制作的琴。过两天在奥克兰举行的中国电影节将放映这部电影,我推荐给所有的朋友。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包场一次,让大家都来欣赏。
我生在沈阳,作为曾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心脏,外地的朋友甚至沈阳的晚辈,很难对工人这一群体产生如我们这样的共鸣。以前共和国还年轻,很久以前了,那时东北的工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重心,是燃烧着煤炭的钢铁打造的一颗心脏。工业成绩先按住不表,毕竟要挤掉赶英超美那段日子的水分,就另一经济支柱农业来说,整个东北生产的商品粮,能养活起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后来经济转型,计划经济没了,东北的工业开始没落。工厂倒闭了,东北话叫“黄了”,开始大面积裁员,这种按照市场经济走的平常事儿,让咱中国人安了一个婉转的名头:“下岗”。90年代末期,包括沈阳在内,整个东北地区开始涌现下岗大军的浪潮。
有人管春运大迁徙叫人类奇迹,管以前闯关东叫人类奇迹,还有长征,板上钉钉的人类奇迹

《钢的琴》让我想起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想要像以前一样组织起来,做点事情,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桂河大桥里,上校对自己的下属说,我们必须做这件事,否则做战俘的日子,会消磨我们的意志,松懈我们的纪律和组织。虽然,这群东北糙老爷们儿没这样的觉悟,但他们积极参加进来的精神感觉,和那帮做了日军战俘的英国军官并无不同。
这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镜头感还是表演,都花了心思,拿出诚意,如果国语电影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就是辉煌。
我印象特别深的几个镜头,陈桂林在雪夜的空旷校园里叼着烟卷弹钢琴,季哥(顺便说一嘴,长得真象王小山)被警察带走,高大的背影缓缓消失在颓败狭窄的大门缝里,这个全景和众人目送钢琴砂模进入铸炉时,炉门缓缓关上,光线逐渐变窄,整个气氛肃穆庄重,颇具史诗风范。反而是后来秦海璐和一群女郎大跳西班牙舞有点无厘头,荒诞的离谱了点儿略显做作,略有浮夸。
让中国电影说点人话太难了,小说也一样,人人都觉得简单,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写过小说的人,拍过电影的人能体会这种困难

《钢的琴》黑色幽默中映射的社会现实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9666.html

作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