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做饭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教做饭的节目

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1080P
导演:
陈晓卿
演员:
李立宏

更新:2024-04-29 00:55

首映:2012-05-14(中国大陆)

年代:2012

时长:50分钟

集数:7集

连载:更新至12集

评分:9.4

观看数:71701

来源网:丝路电影网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

四川产的大米,品质不算太好。在这点上,作为四川人的我一点都不护短。
国内最好的大米当推东北大米,黑土地上一年一熟的大米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收、来生长,因此最后盛到碗里的便是粒粒圆白饱满、口感绵软厚实的好东西。国外最有名气的米自然是泰国香米,一蒸就满屋飘香,来自泰国的热带阳光瞬间就充满了房间。当把东北大米和泰国香米按照5:1的比例混合一块儿蒸的时候,踏实的口感和美妙的香气就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饭,不用配菜也能吃下去。
但是,我还是要来说说四川的米饭。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四川产出的大米属于籼米,品质次于东北出产的粳米,籼米又分早籼和晚籼,前者品质更次。而我爱的则恰恰是早籼。有一种古老的蒸饭方式:把米淘洗干净后放在纱布里裹着或者铺在竹编的笼屉里上锅蒸熟。纱布和竹编的笼屉都存不住水,在蒸的过程中,锅底沸水产生的蒸汽穿过上方的米粒,最后又回到锅底,成了浓稠的米汤。按照十分营养七分汤的说法,如此蒸熟的米饭已经失掉了大量的营养。把品质欠佳的早籼如此蒸制,最后的米饭应该更是没什么可吃的了

我是看了封面介绍才关注了这部纪录片的,只能说,设计这封面的太有才了:粗略一看是一副中国山水画,仔细一看旁边还有一双筷子--这分明就是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腊肉啊。腊肉代表美食这一主题,山水画突出其文化内涵。光看封面就意味无穷啊

虽然我觉得这片子很不错,但是还是要说,旁白太生硬了,硬得就像进口译制纪录片的配音一样。还有“与此同时,某地的某某”这样的视角转换用得太多

透着浓浓年味儿的配乐,直流口水的旁白,瞬间聚拢一众吃货,共同咂么中国美食文化!《自然的馈赠》有关食材的故事,感谢自然的慷慨与守时;《主食的故事》有关主食的故事,不是太养眼,却让我泪流不止;《转化的灵感》有关发酵的故事,人类对微生物的驯化,令人叹为观止;《时间的味道》有关保存的故事,不只有新鲜;《厨房的秘密》有关厨房的故事,黑陶煮,汽锅鸡,村宴蒸猪,干丝刀功,油脂;《五味的调和》,有关味道的故事,甜味:糖葱、熏鸭、酱排骨,苦味:酿苦瓜、陈皮鸭,咸味:盐焗鸡

这是一部关于食物的记录片,却借助画质、音乐、配音营造出了未受工业化沾染的一曲中国牧歌。日用饮食,被赋予了情感、文化、传统等多种内涵。
传统:《河殇》用黄土高坡、黄河等意境营造出一个民族悲切的思考。而《》中,无论陕北、云南、新疆等处,自然、美感常孕于山村,重新去发现质朴的微笑、艳丽的乡村、和谐的邻里。关注日常、礼赞传统。这种对比中,对于传统的态度悄然变化,过往总是现在对过去的投射。八十年代初睁双眼的新鲜感和迫切感被当下富裕中国人对于精神品味饥渴寻求所代替,传统的恶感也就被田园诗般的美感所代替。
美感:《舌》的美感无疑是精致的,甚至能让人落泪。人和食物间最原始的契约,人性中所有光辉的一面被重新发掘。美感、日常生活、平朴,这些不受重视的角落,被发掘。逃脱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扭曲而又恢宏、铁血灭欲审美癖好的秉除,已经是在当下中国主流媒体所能提供的极致了吧。而美感的达成、对于一个艺术品来说已经足够。
但在美感之外,在浪漫主义双眼所不能触及的地方

一直到现在才算看完了整整7集。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不管从解说主题还是拍摄方式,都无法不另人赞叹。我想这是一部你一不小心打开电视随便听一句,看一个画面,都让你无法换台的纪录片。
确实,中央台说:“这是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超过了同一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一个纪录片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我想也是导演事先并未预料到的。当初第一集播放的时候是在凌晨3点多。没想到会有这么好反响,于是第二天就放到了下午6点多的黄金时间。从时段的调整就可以看出来,一部纪录片获得这样的收视和关注,确实出人意料。
当你在豆瓣上浏览评论,或者周围的人在说着有关“看了这部纪录片流口水”或者“好想念家乡”之类的话,又或者微博上各种加v的人关于该纪录片的盛赞,所有的一切只是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买帐。买谁的帐?陈晓卿的这部纪录片的帐。
我相信纪录片频道的收视率一定不如电影频道。在海量信息充斥着荧幕的时候,纪录片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而且是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知识。而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l114.cn/article/56946.html

作品推荐

更多